图为:武昌南湖华锦花园小区改造后增加156个车位,道路两边空地上,增加了不少植草砖停车位,车辆停放井然有序。
图为:汉口循礼社区正在改造,10余栋老旧居民楼搭起了脚手架,进行外立面整治。
图为:社区居民期盼戈甲营重现记忆里的武昌古城风貌。
停车位紧张、活动空间不足、基础设施老化……这些,都是老旧社区面临的普遍性问题。
怎么改造?武汉市正在推广“社区规划”—— 将规划的触角延伸到社区,以社区为单位进行整体部署与设计,广泛发动居民参与规划设计。
一个个热心的老街坊,变身“社区规划师”。
华锦社区 增加156个车位
7月14日下午,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来到武昌南湖华锦花园小区,道路两边的空地上,增加了不少植草砖停车位,车辆停放井然有序。
以前并不是这样。
华锦社区党委书记周林介绍,华锦花园是一个老小区,有3000多户居民,其中一期、二期是经济适用房,建于1999年,早期规划没有停车位;三期、四期是商品房,有部分地下停车位。随着有车一族越来越多,汽车出入混乱和停车难问题日益凸显。
去年,小区实施改造,共增加植草砖停车位156个,同时出台规定,凡进入小区的车辆,都统一从西门进东门出。
“以前车位紧张,马路没有规划人车分流,不少路面坑坑洼洼,绿化率也不够。”社区居民钟立为,69岁,武汉建工集团退休职工,担任这次改造的社区规划师,平时就在小区里转悠,为小区改造收集意见。
“幼儿园南边草坪一到雨天,就泥泞不堪。”社区居民朱永红,64岁,退休前在青山区第二幼儿园工作,也被聘为社区规划师。她建议在幼儿园周边打造儿童娱乐区,获得大多数居民赞同。
“小区大门口景观喷泉常年闲置,实用价值不高。”社区居民李顺泉第一个报名社区规划师,小区改造中,专业规划团队本想恢复景观喷泉,他提出异议:“居民需要的是活动场地,我们社区规划师建议把喷泉改成广场。”经过沟通、踏勘,最后将喷泉改造成活动场地,还根据居民需求设计了舞台,用于社区文艺演出。
社区规划师不仅仅参与规划,还参与工程监理。社区规划师袁腊梅介绍,不同的社区规划师负责不同项目的监理,并与施工方相关负责人对接,每天在小区巡逻,对施工质量与进度进行监督,及时反映居民意见。
循礼社区 重在解决水患
汉口循礼社区改造正在进行中。10余栋老旧居民楼搭起了脚手架,正在进行外立面整治。
循礼社区被越秀国际金融汇和南国中心等高档小区“包围”,视觉反差较大。
循礼社区党委书记刘海艳介绍,目前己完成燃气管道、老旧电线改造。正在进行平改坡、二次供水改造以及窗户、防盗网、雨阳棚、晒衣架更换。接下来还将拆除违章建筑,疏通下水管道、补栽绿树花卉、增加健身步道等。
循礼社区位于解放大道、江汉北路交会处。2010年拆迁2200多户,还剩700多户、近2000人在此居住,均为1982年修建的还建楼,共13栋25个单元。
“当务之急是要解决水患。”武汉市食品公司退休职工程国清住89号楼一楼。他说,由于年代久远,以前铺设的铸铁管网老化锈蚀,频频堵塞;小区地势较低,比解放大道低0.5米,比京汉大道低1米,经常出现渍水,居民苦不堪言。
在他的印象中,2016年夏天渍水齐腰深,“后来也进行过管网改造,但不彻底,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”
另外,社区绿化设计较为老旧,许多花坛设置不合理,大小不一,没有美感。许多树木已长大,遮挡光线和通风,小区整体较为阴暗。电线穿插在树木之间,存在严重安全隐患。
程国清受聘担任社区规划师后,与专业规划设计团队一起,反复商量社区改造方案。“我看了效果图,非常漂亮,管网改造力度特别大。”程国清说。
根据设计,小区将增加两条直径为1.8米的排水管,一条沿精武路接入解放大道排水管网,一条沿精武中路接入新华路排水管网。
2018年7月以来,武汉大学规划设计团队深入循礼社区征求意见350多人次,交流汇报30余场,实地踏勘20次,调查问卷241份,将居民零碎、感性的诉求,进行专业、理性的梳理,形成社区规划成果——将打造宜老、宜少、安全、共享,有文化内涵的精致社区确定为改造目标,通过采取融合周边、动静分区、人车分流、拆除违建、美化建筑、改造管网、植入设施、精致景观、增加功能等措施,以及开展加压泵房、修缮下水管道、疏通地下管网、改造楼体立面、设置晾晒区、打造文化长廊等项目来具体实施。
戈甲营社区 保护好老街巷
7月初,记者来到戈甲营社区,部分用于改造的石材,堆放在街巷转角的空地上。
戈甲营社区位于武昌古城核心区域,可追溯到明清时期,历史积淀丰厚,文化资源丰富。社区党委书记王丹介绍,社区规划设计方案数易其稿,目前已经敲定,近期开工。
根据规划,将重点打造戈甲掠影、太平试馆、崇福雅韵等景观,工程包括108栋建筑立面整治、华师宿舍及晏道刚故居历史建筑修缮改造、现有2座社区公共厕所拆除重建以及基础设施、景观绿化、公共空间改造等。
“大家都很期盼能在戈甲营重现记忆里的武昌古城风貌。”从小就住在戈甲营社区的居民韩可敏,受聘为社区规划师后,与专业规划团队一起走街串巷,就社区规划征求居民意见。
1954年,韩可敏的祖父母购买位于戈甲营社区崇真堂对面的一栋两层房屋,他和妻儿居住至今。小时候盛夏夜间,每家每户门前都会摆上竹床,大家谈天说地、避暑纳凉,其乐融融。上世纪90年代开始,周围高楼拔地而起,不少老街坊陆续搬离。“基础设施差,用水、电、气都不如外面的高楼方便。”韩可敏说。
旅美艺术家李全武曾是昙华林的住户,在这里读书、成长,也参与了戈甲营社区规划编制。“过了十几年再来看,戈甲营的街巷既熟悉又陌生,崇福山巷那个坡起承转合十分有韵味,社区改造中千万不要破坏了它。民间的智慧了不得,有时候就是一个高台,却能巧妙地挡住水患。还有社区里发现的那口老井,我先后去看了3次,乐此不疲。”
两年前的2017年5月,武汉轻工大学规划设计团队进驻戈甲营社区,每周三定期“坐班”,和社区规划师一起探讨规划方案、搜集居民意见。
如何还原老城街景风貌,成为规划设计的重点和难点。“清代时,戈甲营是存放兵器的重地,也因此得名。从前这里的青石板路上,留下了运送武器的木车轱辘碾压的痕迹。”韩可敏和其他社区规划师提出建议:还原从前戈甲营特有的青石板路,这是戈甲营地名和历史的象征。根据找到的部分残缺青石板,社区规划师们一起回忆,绘制了儿时记忆中青石板铺设的样子。
社区改造 让居民广泛参与
对居民来说,老旧社区改造是大好事。但有时居民们却并不买账。
这是为何?
6月14日,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召开老旧社区“微改造”项目工作推进暨优秀方案评选会,江汉区循礼社区从候选的10个社区中脱颖而出,荣膺最佳方案奖。循礼社区党委书记刘海艳推介发言时如此表态:“我们要借这次社区改造,不仅达到社区环境的更新,还要达到社区治理的更新,把社区改造变成社区各方能人参与的过程。”
过去的城市改造,多由政府单一实施、缺乏居民参与,局限于小区基础设施改善。2017年起,武汉市规划部门联合武昌区启动社区规划试点。社区怎么规划,居民说了算;改造过程,居民监督;后期管理,居民参与。
“不同于以往规划自上而下推动,我们充分发动社区居民广泛参与,力求在编制过程中凝聚共识,最终形成的方案反映居民的共同意志。”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有关负责人说。
这一模式,目前继续在武汉其他城区推广。
2018年,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又联合各中心城区,结合社区改造需求,甄选10个各具特色的老旧社区,从武汉设计联盟中优选规划设计团队,组织社区和设计团队“相亲”配对,首次进行全市范围以社区居民共同参与为主要方式的社区“微改造”。
各规划团队吸纳居民意见的方式各有特色。江汉大学团队充分征集洪山区黎明社区居民意愿,以保证生命安全为本、提升生活质量为纲、营造文化气息为魂,通过疏通消防通道、构建慢行绿道、优化公共空间等措施显质提优;武汉市规划设计公司通过大量实地调查,了解到青山通达社区街坊们的心理需求,努力找回居民们怀念的大院记忆;武汉大学团队在为江汉区循礼社区制定方案时,吸纳社区规划师意见,保障出行和停车空间的同时,满足居民的绿化需求。
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介绍,开展社区规划伊始,就确定了多方主体参与,打造共同规划的基调,不仅仅是设计师,艺术家、大学生、街道、居委会、业主、居民等都参与进来,大家共同规划共同决策。在邀请居民担任社区规划师后,大家也切身感受到规划是大家的事,甚至在社区里种一棵树、开一扇门都要多方协调,而经居民充分讨论后的规划,能充分体现居民的参与感,也更利于规划实施。
业内人士认为,老旧社区存在一定共性,如基础设施、停车位、绿化严重不足,建筑质量较差,环境亟待改善。各方改造意向比较零碎、感性,容易陷入“众口难调”的困境。广泛发动居民参与的社区规划“武汉模式”,有望破解这一难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