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周三春 通讯员夏仲斌 孙雁
他,是一位武汉建筑工地上的“达人”——
怀揣高级厨师职称证书,还能驾驶拖挂车、重卡的货车最高等级A2驾照;当过出纳和会计……37岁的广水人周伟波最钟情的还是当一名建筑工人。他半路出家开始装配式建筑施工,一路干出个全国技能大赛冠军。如今他还拥有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中建三局首个工匠创新工作室,带出了更多优秀产业工人。
选择行业就是选择未来
建筑工人一定就是收入低、使蛮力、吃灰吃土的“泥瓦匠”?
在武汉汉南区的中建三局科创公司装配式建筑工厂内,身形精瘦、腰杆笔直的周伟波的经历刷新着建筑工人形象。
参军16年期间,周伟波经历丰富:当过司务长,为120多人颠过勺;开过大卡车,当过司机排排长;在干休所当过出纳,有会计从业资格证。在部队,他还通过自考拿到了本科学历。
作为妥妥的技能达人,周伟波2018年底转业后在一家劳务公司做会计。因为业务往来,他接触到了“装配式建筑施工员”这个职业。
新兴技能、十分抢手,这个职业的标签吸引住了他。一番研究后,他彻底动心了: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建筑工业化成为历史潮流,到2025年湖北30%以上的新建筑将是装配式。
反复思考后,周伟波决定“入行”,学习装配式建筑施工。
“像搭积木一样建房子,其实里面的道道可多了。”在汉南厂的库房内,周伟波指着一堆材料说,装配式建筑施工包含钢筋绑扎、构件生产、吊装、灌浆、铝模安装、打胶、钢结构安装等七大工种和岗位。
其中,灌浆是工地现场构件“拼装”之后粘固的重要环节,工具和材料有水桶、电子台秤、吹风机、毛刷、灌浆机等36项,操作步骤分5大项20多个小项。高强度的灌浆料及黏合剂要现场拌制,配料比、灌浆手法都需要反复练习衡量。周伟波说,别无他法,勤练习,多熟悉。
周伟波不满足于熟能生巧。工地上,他不断琢磨,做出小发明、小创造。他发明的Z形尺,能在构件缝隙封仓时,让作业面均匀平整。他制作的镀锌垫圈替代方形钢垫板承托预制构件,稳固、成本低、易调节,在沌口一个项目就节省支出45万元。
滴水成河,周伟波和工友们累计下的21项五小发明创造,犹如一个个“助推器”,让装配式建筑施工更加高质、高效。去年底,周伟波和搭档代表湖北参加第三届全国装配式建筑职业技能竞赛,斩获预制构件套筒灌浆小组冠军及个人第一名。
今年4月,中建三局授予周伟波职工创新工作室,成为该公司3万多名员工中唯一的工匠创新工作室。
从一个冠军,到一群冠军
“用一线的经验反哺生产一线。这是工匠创新工作室设立的宗旨。”中建三局科创公司汉南厂技术总工秦晓豪说。
工作室由周伟波领衔,秦晓豪作技术指导,还有18名一线工人组成。小组成员均来自装配式建筑生产、施工的不同岗位上,收集一线的问题后聚力解决。
“上一环节的钢筋怎么绑的?同样的规格,老有几套钢筋笼尺寸不对,放不进模具里。”入模浇混凝土的工人一反映,创新工作室就又忙起来了,改良推出带有可移动定位卡槽的工作台,自由调节,不差分毫。
“这么多预制构件。进堆场就像进了超市,这一块那一块吊装搬运,真麻烦。”货车司机的抱怨,成为创新工作室的新课题。
大家一合计,重构汉南厂6大堆场。楼板、墙板、飘窗、阳台等构件成套存放。一间房、一层楼的构件一个“组合套装”。卡车来了,提货即走效率提升60%以上。
不只是五小发明创造,《一种用于预制构件堆场的自动喷淋养护系统》《一种模台清理及脱模剂喷涂一体机》等一批实用新型专利研发及应用,接连走出工作室,在行业内逐步推广。
截至目前,周伟波工匠创新工作室成员已斩获省级、全国级相关竞赛团体冠军和个人冠军12项,走出一名湖北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,两名“湖北省技术能手”。
前不久,中建三局成立了湖北首个装配式建筑工人培训学校,周伟波调入学校担任实操教练,并编写修改装配式建筑施工教材。“希望更多的人来了解装配式行业,让我们的房子建得越来越环保、高效、质量好。”